如果你是一位创意写作者,并且一直在借助16Personalities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朋友、亲人、同学或同事,也许你会不禁思考:我能否把这些理念用于写作中?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不妨继续往下读——这篇文章正是为你准备的!在本六期系列文章《小说写作中的性格理论》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将我们的性格理论应用于虚构人物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从为角色塑造深度和可信度打下基础,到理解他们的动机,再到创造层次丰富的反派角色。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什么能够让虚构角色变得令人难忘且引人入胜?
角色如何吸引读者
书面小说让我们可以逃离现实,进入不同的世界,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与角色同悲共喜。小说之所以能打动内心和思想,是因为它能折射我们的价值观、经历和梦想,让我们徜徉在那些令我们心生共鸣的幻想与观感里。
而另一种吸引也同样强烈——小说能够让我们沉浸于自我之外的世界,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视角,并让我们体验自己现实生活中未曾经历的刺激。这些维度无论是在阅读畅销作家的鸿篇巨制时,还是在用自己的想象力构建故事时,都同样美妙。
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作品的关键要素,是那些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在意的角色。尽管有时角色似乎只在情节之后,但想想影视作品中的情况:为什么演员们要如此用心地表现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正因为这些细节将观众深深吸引其中。
书面小说通常不会具体规定这些视觉细节,这反倒让读者得以参与创作,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描绘人物形象,使小说拥有了个人化的魅力。每位读者都有独特的脑海画面,这种魔力不可小觑。
性格一致性的重要性
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可以让作者免去对角色形象面面俱到的刻画,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机会与责任。角色本身要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不是限制它。作者可以提供足够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愿景,但不用过多描摹,让读者有机会将自己带入角色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
无论故事背景或情节为何,角色都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人类行为与体验的载体。无论想激起紧张、钦佩、同情、恐惧还是兴奋,角色都成了读者自身人性力量的延展,仿佛将读者的一部分思想与感官植入了故事。角色几乎成了读者的感知器官,让他们能切身体会故事中的一切。
要实现如此合一,虚构角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那些行为随机、前后矛盾的角色,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因为这不符合读者自身的心理。那些主要受外部环境推动、缺乏真实内在动机的角色,常常显得模糊,难以鲜明个性,与其说独特不如说平平无奇。而拥有自身行为准则的鲜明角色,一旦破坏了这些规则,也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将他们从原本沉浸的故事中剥离出来。
一个真实的系统
立体丰满的角色让故事更具吸引力,更妙的是,它们还能帮助作者进行创作。让我们暂时将虚构角色及其互动想象为一辆出现机械故障的汽车——这是许多作者都不陌生的写作感受。好比一位出色的作家像一位熟练的机械师,能按需更换配件让汽车运转。而一位工程师,则对汽车的细节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能预测或改变其功能。同样,作者如果对角色性格有详尽了解,不仅能让故事更真实可信,还能根据角色与情境、与他人的组合,创作出更复杂的情节。
决定对角色进行详细设定,并不意味着作家自带了所有工具,但他们可以借助现有系统帮忙。比如,有些中世纪奇幻小说作者会用《龙与地下城》这类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规则来塑造角色。虽然这种方法对类型文体有所帮助,但它并没有涵盖性格的关键要素,作者依然需要自行决定这些特质。
此时,性格类型理论便成了解救我们的“白马骑士”——让我们摆脱空洞无趣的女主、枯燥说教的英雄和千篇一律的反派。我们以研究为基础的性格类型理论,将成为作家为角色定义、洞察与描写的有力工具。这样的系统并不会限制创意,反而能极大地拓展创造力——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续进一步探讨。
小说创作者脑中需要兼顾很多事情:背景、情节、角色、节奏等等。性格类型理论可以以一种支持性的方式为创作过程的要素提供指引。它并不会限制角色的行为,因为性格类型其实是对现实中人类无数细微品质的广义分类。但它却能帮助作者以惊人的真实感,描摹角色行为背后的动因。
以我们的16种性格类型及Identity特质(身份特征)为创作角色的基础模板,可以让作家比凭空想象角色更具优势。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典型行为,这些行为决定角色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的常见互动。类型理论甚至能让作家一窥某些性格在个人、社交与职业领域的常见人生轨迹,充分激发那些能与角色自然契合的情节灵感。
许多人在我们网站上阅读性格类型描述时会想,我真认识这样的人!或者天哪,这说的不就是我么。同理,当作家有意识地以性格类型为基础小心塑造人物时,读者会感到角色就像真实的人一样——这,正是写作的瑰宝。
延伸阅读
欢迎阅读我们小说写作系列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