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更好?简而言之:没有哪一种人格特质——包括内向或外向——比其他特质更优秀。不过,这个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内容,原因如下。
误导性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见过内向者被刻画为深思的独行者,外向者则被认为是健谈圆滑的人,但这些刻板印象并不准确。因为内向和外向,其实并不关乎我们的社交能力或自我认知,而是关乎我们从哪里获得能量,以及我们如何与环境互动。这意味着:
- 当内向者感到精力耗尽时,他们可能需要在不受太多外部刺激的情况下独处一段时间。这种对安静和独处的舒适感可能会让这些人格类型变得更加内省——而通常确实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在自省方面一定比外向者“更擅长”。外向者同样可以非常自我觉察——他们只是相比独处,更容易从外部刺激和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能量。
- 当外向者感到精力不济时,他们通常会主动走向外部世界来恢复活力。这种向外探索的动力可能会让这些人格类型在社交方面变得更加熟练——而且经常如此——但这并不代表外向者在社交上一定比内向者“更厉害”。内向者同样可以非常友好和有吸引力——或许他们只是需要在社交后独自休息来充电。
文化规范
你所在的文化环境可能会让你觉得成为内向者或外向者更容易。例如,如果你身边多是外向者,那么成为外向者或许会让你觉得融入环境更加顺畅,因为你的偏好和能量与周围人较为一致。
不过,融入你所处文化的主流并非一定更好——许多情况下,独特反而是一种优势。然而,如果你经常与人格类型不同的人相处,有时确实会感觉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其他特质与经历的作用
内向和外向只是构成一个人性格类型的一个方面。其他人格特质同样会极大地影响个人的行为、想法和情感。例如,一位具备理性思考特质的内向者,与一位拥有情感细腻特质的内向者,面对面试时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其在具体情境下的表现同样有重要影响。比如,上文提到的某位内向者曾从事招聘工作,那这样一段经历肯定会影响他在面试中的表达。那么,谁能在面试中表现更好:没有招聘经验的外向者,还是有招聘经验的内向者呢?其实很难断定。
这也正说明了,成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并没有什么“更好”之分。每种特质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谁也不比谁更多优点(或更多缺点)。而且,内向与外向只是我们人格的其中一个方面——它很重要,但终究只是决定我们是谁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