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內向還是外向更好嗎?

Laura’s avatar
本文由人工智慧自動翻譯,可能包含錯誤或不自然的語句。你可以點擊這裡查看英文原文。

成為內向還是外向更好呢?簡而言之:沒有任何一種性格特質——包括內向和外向——比其他特質更優越。不過,事情並不僅止於此,來看看原因吧。

誤導性的刻板印象

你或許見過內向的人被描繪成深思熟慮的孤獨者,或外向的人被形容為能言善道,但這些刻板印象往往不夠準確。其實,內向和外向並不是指我們的社交能力如何、或我們有多自我覺察——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從何處獲取能量,以及我們如何與環境互動。也就是說:

  • 內向的人感到精力耗盡時,他們可能需要在較少外界刺激的環境中獨處。這種對安靜和獨處的舒適感可能讓這類性格更傾向於內省——而事實上常常如此——但這並不代表內向的人天生就比外向的人 “更擅長” 反思。外向的人同樣能有高度自我覺察——只是他們通常從外在刺激和與他人相處中獲得更多能量,而不是靠獨處充電。
  • 外向的人感到精疲力竭時,他們通常會走向人群、尋找活動來重拾活力。這種積極走動的特質可能讓他們在社交場合變得遊刃有餘——事實上也經常如此——但這並不表示外向的人天生就 “更擅長” 社交。內向的人也能很友善又具吸引力——只是他們在社交之後,往往需要獨自放鬆一下。

文化規範

根據你所處文化的不同,或許會感覺成為內向或外向的人比較輕鬆。例如,如果你身邊大多是外向的人,你可能會感覺自己成為外向的人比較舒服,因為你的喜好和獲取能量的方式跟身邊的人較為接近。

當然,是否符合文化主流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很多時候,與眾不同反而可能成為優勢。不過,如果你總是身處於不屬於自己個性類型的人群之中,有時也會感覺自己處於劣勢。

其他特質與經歷的影響

內向和外向只是個人性格中的一個面向,其他特質對行為、想法和感受的影響同樣重大。例如,一位擁有理性思考特質的內向者,和一位擁有情感細膩特質的內向者,在面對工作面試時表現就可能截然不同。

    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同樣會深刻影響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反應。假設前述某位內向者曾經從事招募相關工作,這項經驗勢必會影響他在面試時的表現。那么誰在面試中表現會更好呢?是毫無招募經驗的外向者,還是有招募經驗的內向者?這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這正好證明了:成為內向還是外向,並不存在“更好”的說法。每種特質都有其優勢與弱點,沒有哪種會比其他人有更多優勢(或更多劣勢)。此外,內向和外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一個面向——當然很重要,但仍只是構成我們自身的諸多因素之一。

    下一步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