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別碰我!人格類型與對肢體接觸的排斥

本文由人工智慧自動翻譯,可能包含錯誤或不自然的語句。你可以點擊這裡查看英文原文。

我認識一個人,就叫她瑪麗好了。她是一個很棒的朋友,笑起來毫不保留,和她在一起總是很開心。不過第一次擁抱她時,她像木板一樣僵硬。對我來說,擁抱和任何一種日常的肢體接觸,在朋友之間再自然不過。但我很快就發現,瑪麗正好相反。

隨著我們的友誼加深,我越來越清楚她對他人接觸她的厭惡有多強烈。她閃避伸過來的手臂就像舞者般靈巧敏捷。她捍衛個人空間的方式,真的讓人讚嘆。

有一天我忍不住開口問她——因為我就是這麼好奇。她說的話簡單卻深刻。她聳聳肩說:「那就是我,一直都是這樣的。」她那種毫不道歉的自我接納,讓我打從心裡佩服。接著她補充說:「那就是我的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的人格類型,此時不妨去做一下我們的免費人格測驗

人格如何影響我們對肢體接觸的偏好

我們的研究資料支持了瑪麗對自己的觀察。人格的某些面向,確實在我們如何看待朋友間的肢體接觸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理性思考內向這兩種特質。

根據我們的「觸覺感受」調查,大約有 56% 的理性思考類型者表示他們喜歡像搭肩這種日常的肢體接觸,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也是如此。雖然這是多數,但如果和高達 79% 同意的情感細膩類型者相比,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相當明顯。

同樣在這份調查中,當我們詢問人們是否認為肢體接觸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差異。有 59% 的理性思考類型者同意這一說法,而情感細膩類型的則高達 83%。

這些數據並不代表所有有理性思考特質的人都像我朋友瑪麗那樣排斥觸碰。事實上,這些圖表顯示出大多數理性思考類型者對肢體接觸其實是能接受的——只是不像情感細膩類型那樣熱衷。

如果我們將這兩道調查問題的結果套用在內向與外向特質上,就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越內向的人越不容易喜歡身體上的互動。

平均來看,有 65% 的內向者表示他們喜歡輕微的肢體接觸,而外向者的比例則是 84%。當被問到是否認為肢體接觸是有效的溝通方式時,內向者有 70% 同意,外向者則高達 86%,顯示出內向者一貫的保留態度。

理性思考的內向者與日常接觸的迴避

那麼現在,是時候點名了——當然,是帶著愛意的點名。

架構師(INTJ)邏輯學家(INTP)物流師(ISTJ),還有某種程度上的鑒賞家(ISTP),在上述兩個調查問題的回應中,呈現出明顯較低的認同度。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

因為他們本就是如此。就如我的朋友瑪麗——她就是邏輯學家——所說,這就是他們人格的一部分。

將內向和理性思考這兩種人格特質結合起來觀察,在問題「你會形容自己在肢體接觸方面是開放表達的嗎?」上的答案就能清楚看出端倪。

內向人格類型的人通常會把自己看作謹慎、自主的人,而他們表達情感的保留,也常延伸到身體表現上。理性思考的內向者也比較不容易表現出對親密——無論是情感還是肢體——的需求。他們的理性思考特質,使他們傾向透過智性交流來傳遞欣賞與在乎,而不是用肢體接觸來表達。

對於這些較為內斂、著重思考的人格類型而言,接觸可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極具私密性的行為。舉例來說,將近 70% 的架構師認為擁抱遠不是一個隨意的舉動。雖然不同人格類型對「親密」的定義可能不同,但大多數人都同意,一份親密關係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信任之上——這點,在理性思考的內向者身上尤其如此,他們往往只會將這份信任給少數的摯友。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把這兩種人格特質如何彼此交織的狀況納入考量,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理性思考的內向者可能會對來自不太親近的人之間的友善接觸感到排斥或不自在。

對接觸的排斥中,還有其他影響因素

我們也必須承認,除了人格類型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傾向避免日常接觸。

在許多文化中,尤其是異性之間的日常肢體接觸是被認為不適當甚至禁忌的。這種文化背景會導致某些人在別人拍拍他們背、搭搭肩時感到非常不安。

進一步從整體文化縮小視角來看,家庭氛圍對我們身體表達方式的影響也非常大。我本人是情感細膩類型,但我從小在一個不怎麼擁抱的家庭長大。青少年時期,只要朋友一碰我,我就會緊張僵硬,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不過那時的我喜歡這種接觸,儘管它讓我很不自在。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開始享受這種互動,甚至開始主動回應。這樣的肢體交流讓我與朋友更加親密。最後,我已習慣這種以友善接觸建立互動的方式。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在缺乏肢體親密表達的家庭中長大的人,最終都會拓展自己的舒適圈。許多人可能始終無法習慣這種互動模式。

在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還想提出另外兩個值得關注的因素,不過我僅止於提及,因為我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這兩個問題也超出了人格理論的研究範疇。

第一個因素是臨床上所稱的觸覺敏感或觸覺防禦,這是一種感覺統合困難的狀態。它不僅僅是排斥肢體接觸,而是與一個人的感覺系統有關。這種類型通常和神經多樣化有關,不只對觸碰敏感,對任何可能擦到皮膚的東西也會有強烈反應。

第二個因素是虐待。當一個人曾被他人觸碰身體、受到侵犯或傷害時,這往往會對他未來與外界的肢體互動產生長遠的影響。

結語

如果你是一個會迴避身體接觸的人,請相信你並不孤單——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並沒什麼問題。認清、尊重自己的舒適界線與界限是健康且必要的。

這不代表你不會遇到一些尷尬時刻,就像我第一次擁抱瑪麗那樣。但她對自我的接納、願意坦然談論自己的偏好,加上我對她界線的尊重,正是我們能成為親密朋友的關鍵。

而你知道嗎?當她真的非常開心時,偶爾會主動在我手臂上輕輕捏一下——一切都在她感到自在的情況下進行。這小小的動作比起熟人給我的熱情熊抱還要觸動我,因為我知道,她完全信任我,珍惜我們這段友誼就像我珍惜她一樣。

如果你傾向避開日常的肢體接觸,你認為這樣的傾向和你的人格有關嗎?你會如何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偏好?歡迎你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

延伸閱讀